top of page
  • Yi Yi Hsieh

臺北科技大學歷史建築《一大川堂》門窗修復

Updated: Jun 27, 2021

川堂目前之平面佈局為L型,於西側、南側及北翼南側設置有迴廊,窗戶與門面朝走廊開設。惟現有的門窗皆因經歷多次整修而無保留原有的樣貌,但推斷窗戶位置與高度基本上無太大變動,在此前提下,由日治時期及民國時期各階段的照片為基礎,作為復原設計元素。

1932年 日治時期臺北工業學校 (照片由北科大校方提供)



窗戶與門的外型,最直觀可見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分為氣窗,下方則為左右推窗、滑門與推門。門窗主體分為上下兩部分,窗框與門框具有對稱性,矩形玻璃與門框將整片門扇均分成有機幾何矩形區塊。門與窗皆為木製。

1932年 可見背景滑門形制 (照片由北科大校方提供)

1931年 照片前景可見窗戶形制 (照片由北科大校方提供)



相較於校園內的紅樓、鄰近的華山園區倉庫群,一大川堂形制簡約,線條俐落無過多裝飾性元素,樸素性格反映作為日治時期北科大校園工場教學的實用特性。

1966年 川堂走廊一景 (照片由北科大校方提供)


回顧上述門窗特色,復原設計以對稱、簡潔、幾何的概念為主,減少裝飾性線條,保留原有氣窗及玻璃元素。搭配內部空間作為展場之功能,大門以電動滑軌搭配木滑門方式,便於參觀人員進出,並於上方設置固定氣窗;窗戶也同樣以上下兩部分處理,上方為正方形氣窗,下方則為矩形推窗。北翼段半開放空間原有的窗戶已全數打通,依校方決議不另行復原門扇,只復原上方固定氣窗,減少雨水進入室內的機會。


同時期之工場建築的松山菸草工場,因應工廠作業需要,設計者於造型上設置大量開窗與開口,分別用於增加室內空氣流通以及貨物的進出路線。開窗基本形制分為上、下兩部分,如與開口相連結,上部分則作為氣窗形式。另開口的部分為採光之因素,多於門扇上設置有窗櫺玻璃的部分,少部分的開窗則單純作為通氣之用,無大面積的玻璃,取而代之為木格柵。

藉由設計圖上尺寸的詳細圖,可以用作參考設計一大川堂的門窗細部設計,例如分為上下兩部分的開口,上方與下方所形成的比例則可套用至一大川堂的佈局上。

(四三ノ二四專賣局松山煙草工場新築工事圖木製出入口及窓建具符號詳細,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文獻檔案查詢系統 - 典藏號:00101290001,卷名:昭和十三年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公文類纂會計永久保存第十八冊,1938)

(四三ノ二五專賣局松山煙草工場新築工事圖木製出入口及窓建具寸法表,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文獻檔案查詢系統 - 典藏號:00101290001,卷名:昭和十三年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公文類纂會計永久保存第十八冊,1938)

7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From nowhere to Somewhere

bottom of page